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科研教育 > 科学研究

EDUCATION

科研教育

  • 在线客服

  • 预约挂号

  • 医院电话

    免费通话
    欢迎使用完全免费的网页回呼与我们通话
    开始免费通话

028-85530572

028-87852211

028-87852200

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46例临床特点分析

来源:成都风湿医院
【摘要】 目的 探讨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。方法 回顾性分析46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及炎性指标,与54例中青年组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对比观察。结果 (1)临床表现:四肢关节畸形表现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(P<0.01);网肢小关节受损、对称性关节受损、皮下结节发生明显低于青中年组(P<0.01);伴发心脑血管疾病、消化系统疾病、糖尿病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(P<0.01)。(2)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比较:中青年类风湿因子(RF)检出率高于老年组(P<0.01),抗环状瓜氯酸抗体检出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JP>0.05);放射学改变(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分期Ⅲ期以上)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(P<0.01)。结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易出现四肢关节畸形,伴发心脑血管疾病、消化系统疾病、糖尿病,关节功能明显下降,但RF升高不明显。

【关键词】老年类风湿关节炎;系统性自身免疫病;实验室指标

类风湿性关节炎(RA),是一类以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。是造成我国人群失去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病因。美国统计发病年龄高峰在30—50岁,中位年龄为55岁,1/3在60岁以后发病。目前发病年龄增加的趋势已进入80岁.而老年人往往临床症状不典型,容易漏诊和误诊。现对我院2004年7月一2008年7月诊断明确的60岁以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4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,以探讨其早期诊断,合理治疗。

1资料与方法

1.1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学会制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分类标准。老年组46例,男性22例,女24例,年龄60—76岁,中位年龄68岁,其中有关节炎家族史23例占50.0%;中青年组54例,男性13例,女性4l例,年龄17—57岁,中位年龄47岁,其中有关节炎家族史25例,占46.3%。

1.2 方法回顾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:性别特点、伴随疾病、实验室检查、放射学检查等。

1.3 统计学方法采用stata 8.0软件,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,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,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
2结果性别比较

老年组,男:女=l:0.9,中青年组,男:女=1:3.15,2组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临床特点比较,四肢关节畸形表现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(P<0.01);四肢小关节受损,对称性关节受损,皮下结节发生明显低于中青年组(P<0.01);伴发心脑血管疾病、消化系统疾病、糖尿病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(P<0.01)。实验室检查:青年类风湿因子(RF)检出率高于老年组(P<0.01);抗环状瓜氯酸抗体检出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放射学改变(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分期Ⅲ期以上)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(P<0:01),

见表1~3。

3讨论

通过对比分析发现:

(I)老年组临床症状不典型,四肢小关节受损、对称性关节受损、皮下结节发生明显低于青中年组,而大关节向心性受损,疲倦、体质量下降,营养不良,关节畸形。

1.jpg
2.jpg
3.jpg

(2)老年组类风湿因子检出阳性率较中青年组低,这可能与选择研究人群不同或由于随年龄免疫系统发生改变有关;老年组缓解年龄相对较低,疲倦严重,可能与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,以及随年龄出现的损伤与修复之间平衡化有关。另外老年人依从性较差,也是正规治疗的障碍。故对老年人出现大关节向心性关节受损,较长时间晨僵,不明原因疲乏,体质量下降,应行x线及实验室检查。有研究证实,lgM对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,分别为54%和9l%.抗CCP抗体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8%和96%,结果以IgM型和抗CCP抗体同时阳性作为特征,特异性可达到98%,经合RF和抗CCF抗体可使诊断的特异性达100%。检测抗CCP、IgM和RF三者有助于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,特别对于类风湿因子阴性的患者。RA的早期诊断并早期施以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物(DMARD)有可能阻止炎节破坏,改善预后。这种观点同样适合于老年RA,fR.在运用的具体方法上,宜考虑其特殊性。首先RA本身是一异质性疾病,治疗必须高度个体化;再者老年人脏器功能低下,埘药物的代谢能力降低,故施以DMAPD时宜小剂蛩开始,逐渐达到控制病情的目标。并要杜有干扰的危险因素如吸烟、酗酒,定期测血尿常规及肝1肾功能。临床作者只有综合各方面的材料,应用各科室实验室检查,才能及早发现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。

参考文献

l叶任商,陆再英.内科学[Mj.6版.北京:人民Il生出版社,2004:885.

2蒋明.林孝义,朱志平.中华风湿病学[M].北京:华原出版社,2004:l 458.

3 Girelli F.Foschi FG,Bedeschi E,el a1.Is anti—citrullinated peptide ause—ful laboratory test for the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l J J.AIlerg Immunol。2004,36(4):127—130